2017年6月15日上午,北京市全面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工业大院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在市环保局召开。市经济信息化委绿色环保处介绍了我市“散乱污”企业和工业大院清理整治工作情况,并和中小企业处一起回答了媒体提问。
一、“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情况
(一)工作背景
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持续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16年5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集中开展清理整治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执法、整治无证无照违规经营、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安全生产整治四个专项行动。2016年全市实际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4477家。
2017年初,我市将“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纳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2020年要全面治理环保不达标、无证无照经营、违规经营、安全隐患严重的一般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企业,其中2017年计划完成不少于2570家企业的整治工作。
今年3月,环保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我市“散乱污”企业治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全面摸排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散乱污”企业,10月底前基本完成治理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目前工作进展
为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今年2月底,各区共摸排上报“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台账2605家,涉及人口约4.5万人。截至5月底,上述企业已完成清理整治2086家,完成年度任务的81.2%,涉及人口约3.6万人。
按照环保部相关工作要求,6月各区在对“散乱污”企业进行再次摸排的基础上,又报送了“散乱污”企业排查清单,共计3261家,我们正在对两个台账进行比对查重。预计今年全市“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量将超过5500家。
2.建立工作体系
我市成立了市清理整治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专项整治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市“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指挥部由主管市领导任总指挥,成员单位包括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环保局等20余个职能部门、各区政府以及市自来水集团、燃气集团、热力集团、电力公司等。各区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指挥部,负责指挥辖区内“散乱污”企业治理。
3.开展四个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由市环保局会同各区政府,对各区涉及环境污染的企业,在环保审批手续、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排放达标等方面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各类燃煤设施和印刷、建材、家具、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
二是由市工商局会同各区政府,对涉及无证无照、证照不全的企业开展专项整治。
三是由市规划国土委会同各区政府,对各区涉及违法违规建设的企业开展专项整治,禁止利用既有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
四是由市安全监管局会同各区政府,对各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企业开展专项整治。
4.加强督查调度和考核验收工作
5.多项工作有机结合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
一是结合工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8月1日前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燃煤设施拆除停用工作。
二是工商、安监等相关部门结合其他专项工作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
三是修订退出目录,2017年版退出目录即将正式印发。
(三)下一步工作
1.加快工作进度
督促指导各区和相关部门按照“抢前抓早”的原则,加快工作进度,按期完成纳入台账的“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同时继续全面深入开展摸排,发现一家、上账一家、治理一家,为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2.加强督查检查
一是继续加大督查检查工作力度,督促工作落实,巩固工作成果。二是随机抽查已完成治理的企业,进行现场核查验收,确保“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严防反弹。
二、工业大院清理整治情况
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是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清理整治镇村工业大院工作。市经济信息化委加强与环保、工商、安监、城管、规土、农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督促各区落实主体责任,共同推进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工作。
(一)组织摸底调查,明确清退范围
2015年以来,为确保清理整治工作推进的连贯性,市经济信息化委多次组织各区开展镇村工业大院摸底调查。目前,全市工业大院共315个,其中,通州97个、大兴144个、昌平50个、怀柔16个、密云7个、房山1个。
(二)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
建立了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国土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共同组成的市级工作推进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印发了《全面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2017年工作方案》,提出“到2017年底,初步完成六环内重点区域60个工业大院的清理整治工作(大兴7个、通州26个、昌平24个、怀柔2个、房山1个)”的目标,并明确了清理整治完成标准和各有关主体的责任分工。
(三)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调调度
市经济信息化委多次到相关区,现场督导镇村工业大院清退工作,去年12月和今年5月,先后在大兴区西红门镇、昌平区小汤山镇组织召开了全市清理整治工业大院的现场调度会,加强工作调度和问题协调。
(四)强化属地责任,创新工作模式
清理整治工作明确各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求各区建立镇村工业大院清退台账,并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及方案,按进度严格执行。从督查情况看,各区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昌平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工作推进机制,责任下沉到村级,并在信息报送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充分调动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市经信委绿色环保处处长徐艳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散乱污”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
二是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
三是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
四是违法排污,没有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或设施不正常运转、污染排放不达标、无组织排放严重。
五是存在安全隐患。
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处副处长杨叶阳介绍了目前工业大院清理整治取得的具体成效。她表示,目前昌平、通州、密云、大兴、怀柔、房山等区重点整治区域的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比如昌平区现有50个工业大院,分布在12个镇街。占地面积11737亩,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43家,其中工业企业423家,商服企业120家。截至目前,昌平区已启动35个工业大院的清理整治工作,占区属工业大院总数的70%;已完成搬家面积34.33万平方米,完成拆除面积18.1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