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举办2017年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这是京冀两地经信主管部门第一次组织召开的大范围、高规格联席会议。工信部规划司、产业司相关领导将莅临现场,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的主要领导、北京市16个区的主管副区长、亦庄开发区的主管领导、河北省13个地市的主管副市长到会。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龚晓峰分别介绍了推动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和下一步思路,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讲话。之后进行了重点对接交流活动,北京市海淀、丰台等5个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承德市、张家口市等13个地市;首钢、金隅、北汽等十余家企业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主会场外,各区、各地市、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分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京冀两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顶层设计、控疏并举,“瘦身健体”,积极推动京冀产业协同发展。京冀合作,也一步步实现从“地相接”向“人相亲”的转变,互动呈现出“人熟、事畅、心齐”的新气象,齐心协力,推动协同发展由蓝图走向现实。
一、携手并进,进入京冀产业协同发展快车道
(一)抓统筹,强化总体设计
2014年以来,我委参与起草并落实京冀“1+6”合作协议,配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编制《“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联合河北省工信厅、唐山市政府编制发布《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联合中关村管委会、石家庄市政府发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
(二)建园区,实现集中突破
立足高端装备和重化工产业,着眼同城化和自由港,重点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目前城建重工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中恒复印材料等15个项目签约落地,涉及总投资587亿元,7个项目已开工。立足生物医药产业,着眼共建共管共赢,全力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目前已签约北京医药企业53家,总投资140亿元,1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创异地监管模式,朗依制药、北陆药业等4家企业获得由北京食药监局核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立足大数据产业,着眼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加快建设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目前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分享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教育云数据基地等10个项目签约落地。立足集成电路产业,着眼融合创新,启动建设北京·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目前精进电机、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公司基建等项目已奠基开工。
(三)搭平台,促进务实合作
2014年以来,我委接待河北地区代表团来访30余次,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帮助厘清对接思路和重点。主动策划组织开发区、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赴河北进行产业对接,累计开展各类交流活动百余次。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沧州现代四工厂、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投产,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四)优环境,推动一体共进
2016年4月,我委与津冀信息化部门签订《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三地在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促进信息数据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协作等8个方面加强合作。2016年6月,我委与津冀发改部门签署《2016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工作要点》,三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完成,“信用京津冀”专栏开通上线。
二、共谋大局,描绘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新蓝图
2017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三周年,是《纲要》颁布实施两周年,更是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收官之年。京冀两地经信(工信)部门,将携手共进,凝聚多方力量,进一步围绕《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用更大力度,面向更宽领域,在更深层面,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升级版。
(一)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聚焦京津冀三轴一带,逐步铸就中国经济的“方天戟”,统筹安排引导北京企业沿京保石、京唐秦、京津三大主轴疏解转移;做强唐山、沧州、秦皇岛等区域的高端装备等产业,与京津形成环渤海优势产业带。支持做大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助其与京津构成产业三足鼎立之势,强化面向冀中南的辐射力;统筹做好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约2000平方公里区域,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固安县、永清县、涿州市约3000平方公里区域的规划建设,合理部署“高精尖”配套产业;突出张承保三市的区位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产业帮扶与合作,积极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支持其它区域因地制宜承接家具、服装、食品、工美等都市型和民生类产业。
(二)推动产业精准对接
组织开发区、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协调属地政府做好公共服务。策划联合举办产业协同发展论坛峰会,为重点产业园区安排专场招商活动,集中发布产业规划和招商政策。面向央企、军工单位等组织推出新一批有示范性的转移项目。
(三)构筑共建园区体系
做大做强一批示范性强的市级共建园区,规划指导一批区级共建产业园区,引导支持做优一批产业新城。争取国家支持,在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探索实施政策试点,创新汽车整车及改装车企业资质、质检互认等制度,适当推广异地监管模式。促进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共建园区规模化发展。
(四)推进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
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组织三地重点企业参与国家“智能制造工程”,提升汽车、装备等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京津冀区域内的机器人、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创新联盟。
(五)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推动三地共同设立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建设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和综合试验区应用感知体验中心,围绕科技冬奥、环保、交通等重点领域,探索大数据创新应用。持续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动形成京津冀一体化的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六)推进信息化和信用体系协同发展
落实三地关于信息化和信用体系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进三地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工业云。选择京津冀地区的特色小镇,推广、提升智慧城市的应用示范。协调推进智能交通、大气污染监测、远程医疗等信息化项目一体化建设。实施京津冀北斗卫星导航区域应用示范项目。完善京津冀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