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让智慧城市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理念和发展大势。日前,在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国际数据集团(IDG)主办的“2016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市继2015年获得该活动2大奖项后,2016年度再次荣膺“2016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2016亚太区领军智慧城市”称号。荣誉的获得,实至名归,它凝结着汇聚八方之智的北京智慧,得益于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积极推进,得益于北京颇具前瞻性的全局设计与建设。而作为北京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构成的“北京通”,正惠及万户千家,它将让百姓的生活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城市建设向智慧化转型
关注城市发展走向,北京市人大和政协的代表委员们始终心念国计民生,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为智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近几年,许多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写进议案或提案。2016年,代表委员们建议:“居民健康卡(‘北京通’基本卡)须加强顶层统筹力度,应由北京市政府统一组织,经信、卫生计生、人社、财政等市级行政部门协调联动,区县政府密切配合,应用机构搭建用卡环境,迅速、有效地做好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工作,及时惠及居民。”“增强数据共享,把公共服务与推进公民诚信结合起来。”各项提案议案,赋予城市发展以智慧,事关百姓福祉。
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市政、环境、交通、应急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加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采集与动态管理,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实现这样的规划设计,正是“北京通”的功能定位。
十二五跨入十三五 管理到位转向服务到位
对于北京获得“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和“亚太智慧领军城市”称号的理由,活动的主办者阐释得非常明确,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视顶层设计,注重新技术应用,以民生为导向,同时精耕细作特色领域,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惠民、ppp模式、智慧交通、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为中国乃至亚太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所有的理由无不与“北京通”的功能相契合。
“北京通”是北京市市民社会服务一卡通的简称,是基于市民唯一性服务编号、为市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个人信用管理的集合应用。
每一位市民都会有手中卡证成灾的烦恼,社保、医保、就诊、交通、金融……凡此种种,办理相关事项,一事一卡,无处不卡,一旦忘带或拿错,办事进程就会就此中止。基于这样随时都会遭遇的烦恼,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有过美好的想象:一张卡能融合多种卡证的应用功能,办事不再因卡而被卡;而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希望这张卡不仅是一张实体卡而同时也是一张能够随机携带的电子虚拟卡。令人欣慰的是,“北京通”让这种美好的想象不再仅仅是想象,而是幸福的现实。
“北京通”通过政府等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服务协同,对社保卡、交通卡、就诊卡等众多卡证应用进行融合,为百姓提供便捷的精准化服务。百姓将为此告别一事一卡、一人多卡、公共服务分散的烦恼,充分享受北京城市综合服务和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改进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然而,建立“北京通”这样功能强大的服务体系并非易事,它是各部门服务资源的汇聚集成,是一个构建起来枝节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相关各部门服务资源的信息化做支撑,北京恰好在这些方面有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北京为摸清管理事项底数,以“底数清、情况明”为目标,各部门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有效的社会管理。跨入“十三五”,理政思路从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服务、满足百姓需求,北京市在“十二五”的基础上迅速启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北京通数据服务平台项目,成为智慧城市大背景下新的探索。北京市以“北京通”为依托,旨在打通各部门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其实现互联互通,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只需一部手机 畅享公共服务
如今各种市民卡的存在确实提高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方便了市民生活和个人社会事务办理。但是,市民卡种类的持续增加,也呈现出多种弊端。一人多卡、多卡并存,市民个人持卡数量只增不减;各单位的卡片不能通用,多卡就变成了办事的壁垒,给市民添了麻烦。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民平均人手5张卡,最多者超过20张卡。卡片携带不便,保管也不便,整合卡片成为市民的普遍诉求。
卡片众多也引发了公民办事时信息重复填报、个人隐私泄露渠道增加、公共数据分散不一致、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使用困难等诸多问题。“北京通”的建设将让这一切彻底改观。市民只需一部手机,通过实名认证,拿到一个唯一属于自己的12位编号和一张电子身份证,以只有你才能掌握的数据证明你是你,登陆一个网络,就可以畅享政府等部门相互连通的各种公共服务,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得以大幅度降低。对百姓而言,“北京通”将让多卡并存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一人多卡可能造成的隐私泄露问题迎刃而解。
“北京通”号码是每位市民的唯一服务性编号,由身份证号码通过密码算法生成,安全性能更高。其编码的保密安全性在于:编码数字排列毫无规律可言,编码不会泄露持码人籍贯、生日、性别等隐私信息,持码人的敏感信息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此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制定了《“北京通”卡片技术标准》,规范了卡片种类、号码规范、卡片样式、应用构成、密钥管理、数据规则和安全机制。
“北京通”卡是一个基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集合体,也是一个移动化服务的APP,它将整合身份证件、社保、健康、教育、交通等各类信息,建立公民实名认证的“电子证照”,推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资源和数据进行整合互通,打破数据共享不畅的状态,支撑政府辅助决策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速信用社会的建设进程,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市民精准化服务管理目标。
毫无疑问,未来,“北京通”将让“一卡多用、多卡融合”成为现实,一卡通达所有部门,未来市民寻求公共服务,不必再重复填写各种表格,因为填写一张足矣;不必再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跑,因为“北京通”让信息在代跑;不必再劳神费力地托关系、打听复杂的办事环节,因为“北京通”在网络上明明白白地昭告了服务清单,还提供了办事攻略……各种惠民的便利措施实实在在,凡是百姓所期待的,都是它所要努力实现的。
“北京通”上岗服务 惠及万户千家
“北京通”卡按照是否缴纳社会保险、是否在本市长期居住分为北京通社保卡、北京通基本卡和北京通临时卡三种。北京通社保卡面向所有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的个人(包含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发放,支持持卡人出行、消费、就业、就医、公积金查询、婚姻登记查询、养老金领取、低保优抚金发放等各项活动。北京通基本卡主要面向未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的个人(包含本市户籍人口和非本市户籍人口)发放,支持持卡人的出行、消费、就业、就医、公积金查询、婚姻登记、养老金领取、低保优抚金发放等各项活动。北京通临时卡面向所有临时(半年以内)到京人员发放,一人一卡,实名办理,卡片融合了交通一卡通、实名就诊卡、京医通的功能,满足持卡人公交出行、医疗救治等需求。
自从“北京通”悄然上岗后,它已陆续走进万户千家,为百姓提供富有智慧的公共服务。北京市已经累计发放北京通卡1225.9万张。其中包含京医通卡、养老卡、老年优待卡、健康卡等多个卡种,比如“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在2016年就为老年人发放了养老补贴约5.3亿元,并为持卡老人提供了公交出行、公园年票、百货购物、家政服务、医药医疗、社区便利店服务等各种老人需要的贴心服务;各级残联和政府部门也通过“北京通”向残疾人发放助残券、护理补贴、生活补贴、节日慰问等各种福利补贴约6.5亿元,残疾人刷卡免费乘公交5000多万人次。
2017年,北京通将整合更多委办局卡证信息数据、政务服务数据,连接更多的社会服务,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向市民提供更好、更快、更便捷的北京通服务。届时,“北京通”将成为每一位市民的服务管家,它将随时推送与你相关的各类信息,比如,它会向你告知:您本月的社保资金已到账,您的住房公积金已到账。当然,它也会告知:某年某月某一天,您在某地发生了交通违法行为,提示您怎样去接受处理。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北京通”将让我们赖以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加智慧,百姓将切实感受到北京“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非凡魅力。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了“北京通”,公共服务主动又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