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金星路18号院,原来是个纸箱厂,还是个产能巨大的明星企业,曾被世界包装组织授予“包装之星”,如今已经变身平客集文创园。高挑的厂房里,被分隔成数个文创空间,主打大健康和影视制作产业,聚集了一批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新企业。复古的Loft空间、时尚涂鸦和各式仿真布景,让人恍若置身于高大上的艺术中心。从纸箱厂到产业园,从一张纸的生意到点子工厂,买卖跟以前大不一样,它的蜕变启示我们:腾笼换鸟天地宽。
时尚色彩——靓丽球场 彰显复古工业风
耿锁印是现北京市纸箱厂的党办主任,从1982年进厂至今35年。他指着一家篮球俱乐部对记者说:“这原来是我们的原料库。”接着指向50米开外的门房说:“那是我们的成品库。”
记者看到,这家篮球俱乐部继承了老厂房开放的空间感,挑高十多米,钢结构支架棚顶、斑驳起皮的墙面以及水泥地面,依然保存着旧时代的工业痕迹。中间三四米高铁丝网恰好框出一个篮球场地,铁丝网被刷成了亮黄色,与周围“老旧破”的环境形成对比,增加了球场的时尚感。球场两侧分别改造成Loft复式结构,布局有健身设施、办公设施,建筑风格正是后现代年轻人追求的复古工业风。
“绕桩带球,双眼要目视前方,控制住球。”另一侧的厂房中,不少小朋友正在教练的带领下,奔跑着学习足球运动要领,这间厂房被划分成了足球场、羽毛球场、搏击擂台和国学馆等,是周边居民休闲的新场所。就是在这里,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学会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各种修图软件。
“每个星期有一天是我们固定在这儿的训练时间,文化中心的条件好得真是没话说。”正在和社区舞蹈队的队友们排练舞蹈的代桂荣告诉记者,“这几年从街道到社区都建了文化中心,我们这拨退休的可是赶上了好时候,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哪个都不想错过。”
工业记忆——影视基地 环境媲美798
原本是成品库的厂房,现在是一家影视基地所在地,内部被分成不同区块,有简欧风、日韩风、中国风不同布景,方便剧组取景拍摄。负责人李晨告诉记者,该影视基地去年年初进驻以来,已经承接过如《废柴兄弟》、《火星情报局》等网剧、网综剧组,陈伟霆、张信哲等明星也曾来此拍摄MV、TVC广告。“像这样的影视基地在北京数不出5家,这里租金比798低很多,却有着798的环境,厂房宽阔方便搭建临时场地,而且新媒体产业园的定位也利于我们长足发展。”
据了解,这片占地5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园目前已引进五六十家文创项目企业。北箱信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腾退文件下发前,就开始做转型升级的考量。”
在该影视基地门口有一处被填平的地面引起记者注意,耿锁印告诉记者,这原本是个坡道,一米深,卡车开下去,马槽正好与地面齐平,方便装车。过去,纸箱厂的成品就集中在这个库房中,叉车进进出出运送纸箱装车的场景,耿锁印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溜儿曾是我们的纸板生产线。”耿锁印指着厂房东侧一片区域说,“过去工人们都叫它大线,因为它包括堆码机、横切、纵切、主传动、双面粘合机,高两米五,足有一百五十米长。这条生产线生产的时候,一天能跑5万米,能生产8万平方米的纸板。工人们在这条线上来来回回,就像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
上个世纪70年代,纸箱厂就是凭借这条生产线成为全国包装行业龙头企业的。不过耗能、污染等问题也出在这个环节,2014年7月1日,纸板生产线正式停机,瓦裱机不再轰轰作响,车间也不再有往日的喧嚣。
坚定转型——停产搬迁 仅用一年时间
耿锁印清楚地记得搬迁前“大线”上的员工最后一次给机器做保养的情景,“他们早早就来到瓦裱机旁边,彼此无语,默默地擦着机器,有的还在偷偷抹眼泪。”尽管在大线上跑了近20年的员工恋恋不舍,尽管纸箱厂面临转型升级带来的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但董事长王树琍依然坚定转型。他对记者说:“从大的生存环境来看,北京市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已经没有简单生产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纸箱包装行业必须外寻发展;从小的生存环境来看,我们所处的大兴工业开发区已经升级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我们又处在它的核心位置,纸箱生产的高耗低效没有体现核心位置的价值。而且从公司的自身发展看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纸箱生产的简单缓慢发展中。产业升级、转型是必然之举。”
说改就改,停产、搬迁仅用了一年时间,转型后的北箱厂主营业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瓦楞纸箱、彩箱、以纸代木产品和一站式服务新经营模式,做强主业;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地处大兴核心区域优势,释放现有土地存量价值,建设《国际印刷包装技术研发中心》,并引进多元文创品牌,孵化文创产品,后者占到企业收入的50%以上。
原来的北箱厂从一个传统工业企业,转型为文化创意孵化平台,同时也包含文化创意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聚集区。如今这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园,将被北箱信发包装有限公司和合作单位共同打造成集运动体验、电商、展示、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室、娱乐互动创新教育基地、商务休闲于一体的“智慧产业园”。(来源: 北京晚报 2017年09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