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这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里,首都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首善标准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目前,本市“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收官。
大气治理 PM2.5持续“30+”
北京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四年处于“30+”的较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更是进一步低至24.9微克/立方米。为了蓝天常驻,北京在2018年提出“一微克”行动基础上,今年开始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从“一微克”到“0.1微克”的变化,凸显的是“精细”二字。
“一厂一策”提升企业“含绿量”
蓝天增多的背后,是“含绿量”的不断提升。本市以“绿色”为牵引,深挖减排潜力,各项污染来源分析和管控精细到行业、到企业、到项目,减排措施和任务层层压实。
移动源污染管控精细到了行业、大户。比如针对渣土运输、混凝土搅拌、商超、快递、环卫、公交等重点行业,明确新能源替代措施,通过资金激励、新能源货车优先通行政策等措施,今年新增车新能源化率已超50%。
固定源的污染管控精细到了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和绿色绩效评价,助力企业从达标排放到提级创绿转变。今年前8个月本市新增绿色企业832家,增长数量是去年4倍以上,绿色企业比率升至32%,污染物排放量再降15%以上。
城市面源的污染管控,则精细到了项目和道路,通过大力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实现防尘降噪90%以上,企业施工和市民生活两不误。
今年9月,本市还首次应用线性工程气膜设施。应用该设施的道路施工位于西城区,边上有居民区和学校,施工场地极为狭小。线性工程气膜设施就像一条长龙铺在道路上,实现了安全、环保与施工效率的提升。“本来还担心修路的噪声会影响休息,现在看来这担心有点多余了,因为有气膜罩着整个工地,噪声、灰尘都影响不了。”家住附近的李女士为这条“长龙”点赞。
生态环保“管家”打通“最后一公里”
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后,治理单元精细到了每一个街乡镇,甚至市民家门口、窗户边儿。
从2018年起,北京建立起覆盖全部街乡镇的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布设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相关数据与全市街乡镇共享使用。环保部门针对每日空气质量较差的街乡镇,进行精准指导,“点穴式”执法。本市还组建了16个帮扶组,“点对点”为重点街乡镇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
治理的单元还延伸到居民身边。2021年,本市推广生态环境接诉即办“管家”,从受理市民诉求到转办、督办,最后反馈解决情况,每一个办理环节都有专人盯守。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利,就是本市的市级生态环保“管家”。去年,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刘先生求助,希望在新餐馆开业前帮助排除投诉风险。徐利联合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管家”,多次到餐馆现场查看,给刘先生提出具体建议。“点对点”的指导,让该餐馆在营业后没有出现一起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诉。
像徐利这样的生态环保“管家”,全市有500多名。正是有他们的存在,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市民家门口、窗户边儿的“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数智大模型助力问题排查精确到点
大气治理要实现精准,离不开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北京积极构建“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大模型应用,集成了多源数据,构建出一套“天眼地网”,能快速捕捉污染高值,且识别精度可达90%。通过精准分析,可以快速、精准锁定违规排放的具体点位、排放源,并快速响应,做到“2小时核查、4小时反馈”。运行至今,已累计推送1.7万余条问题线索并完成闭环管理,非现场监管比例从10%提升到40%。
位于朝阳区来广营的汽修集群,在2023年时VOCs(挥发性有机物)高值集中,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共同开展VOCs走航监测。通过布控36个热点网格监测点,摸清了该地VOCs污染时空变化规律,确定了高值重点区域。再结合汽修企业分布和VOCs排放清单,进一步精准锁定了13家汽修企业为主要污染来源,逐一开展全流程、全链条排查。通过精准治理,来广营汽修集群VOCs高值“冒泡”情况明显改善,峰值浓度降幅超80%。
两区建设 突破性政策实施140余项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服贸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此,北京“两区”建设正式起航。
五年来,“两区”建设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首都谋发展,下好开放发展的“先手棋”,累计落地项目近2.6万个,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80余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持续增强。
“强磁场”引外资落地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内,新建的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已圆满竣工,世界领先的维修与检测设备陆续入驻,预计明年1月正式进入运营,标志着北京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与高端制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航空发动机供应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中国境内超500架宽体飞机提供发动机,国航股份就是其重要客户。为深化战略合作,双方在北京成立合资企业——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提供本地化发动机大修服务。“北京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保障,良好的营商环境足以支撑企业的业务增长计划。”公司负责人介绍。
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在京成立、丰田汽车公司在京设立首个海外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高博医院落地……五年来,一批标志性项目接续落地,彰显了北京的强劲吸引力。
据统计,“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超8000家,“两区”招商引资储备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近3.9万个,落地项目近2.6万个。外商投资聚势赋能,实际使用外资达661.8亿美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九成。
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数据跨境流动,就像数字版的“全球快递”,是企业开展跨国投资贸易的关键一环。去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场景化、字段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形成了数据跨境流动“北京实践”。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赛诺菲在药物研发等过程中,需要将国内的临床试验等数据传到国外总部做分析和决策。过去,对于这些数据的出境能否通过审批和备案,行业内存在一些疑虑;如今,数据出境负面清单为企业提供了详细的“说明书”。
“政策出来以后,我们在北京本地就可以进行备案,大大简化了流程,也提高了效率。”赛诺菲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北京积极扩产,去年年底投资了10亿欧元的胰岛素原料生产项目,这不仅是公司在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单笔投资,也是外资药企首个把原料生产布局在中国的项目。
制度创新是“两区”建设的核心和主线。五年来,北京锚定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累计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国突破性政策达70余项。同时,80余项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120余项创新实践案例在全市推广。
“小空间”带动“大发展”
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天竺综保区去年零售包装药品、人用疫苗、罕见病药进口均居全国首位;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合保税区大兴机场综保区创新实施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顺利开关运作;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亦庄综保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五年来,北京由1个综合保税区扩大到4个,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布局、特色化探索、制度型开放的生动实践之路。
园区是“两区”政策落地的重要承载,也是展现“两区”成果的重要窗口。五年来,北京推出21个重点园区(组团),形成“自贸试验区+‘两区’重点园区+综合保税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这些重点园区(组团)以“小空间”带动“大发展”,2024年,以占全市不到2%的面积,聚集了近10%的经营主体,创造超过20%的规模以上企业收入,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两区’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迭代升级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制度型开放。同时,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推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开放发展,更好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城市更新 老旧小区改造7500万m2
城市更新一小步,民生幸福一大步。记者昨天获悉,“十四五”期间,本市以首善标准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其中,实施市属老旧小区改造约7500万平方米,启动危旧房改建约10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40余个传统商圈。
更宜居 老房子变好房子
改造前,上下水管线跑冒滴漏频发,线缆杂乱如同“蜘蛛网”;改造后,架空线缆全部入地,雨污水系统实现分流,社区从老旧沉寂中焕发勃勃生机。在大兴区清源街道,滨河西里、清源西里等多个小区经过综合整治,102栋住宅楼美丽“蝶变”,惠及6000余户居民。
据悉,该项目采用区级统筹、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区协调、居民议事的“五方联动”模式,整合政策、资金、空间等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在今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中,该项目获评优秀项目。
近年来,通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楼加装电梯等方式,越来越多“老房子”变成“好房子”,“老小区”变成“好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在通州区水仙园小区,综合整治、老楼加梯、管线统筹同步实施,实现了上下水改造率和外窗护栏拆除率双100%的示范效果,一次性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城市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72家单位、302支团队、1100余名人员组成的责任规划师队伍扎根基层,“十四五”以来已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整治、公共空间提升、背街小巷治理等城市更新项目超4000个。
更多元 老商圈有新体验
“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走出东四地铁站,迎面而来的是焕然一新的隆福寺街区。今年9月,隆福寺二期历经改造后开街,带来新娱乐、新体验、新消费。
“这家店不光是体验店,也是我们鲜奶蛋糕的中央工厂,全北京所有门店的鲜奶蛋糕都从这儿集中配送。”在红星前进鲜奶蛋糕商店全国首店,全景透明的制作工坊里,糕点师傅制作蛋糕的过程一览无余。现制蛋糕、现打鲜奶和咖啡,一个“鲜”字,吸引不少顾客排队购买。
知名演艺品牌开心麻花入驻;臻元美术馆“步天歌——藻井与星宿的故事艺术展”全国首展;网红餐厅“椒小厨”不断推陈出新……在隆福寺,六百年的京味儿与当代潮流共同生长,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相互交融。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本市改造提升40个传统商圈,推动文商旅体游融合发展;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商业设施投入运营,相当于25个西单大悦城。其中,中海大吉巷通过胡同“大杂院”的整院腾退,改造为多元业态的城市综合体,引入品牌150余个,50%以上为首店及定制店;三里屯太古里商圈推动西区、南区、北区持续更新,今年上半年客流量约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6%。
更活力 老街区迎新风貌
岸边的灯光次第点亮,城市的轮廓在夜色中舒展,如今,朝阳区的坝河活力水岸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宝藏夜景地”。
21.65公顷滨水空间变为蓝绿交织的生态艺术水岸;之所GlobalHub盘活空间,建成2.3万平方米智慧办公空间;四得公园升级低效绿地,新增2.9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坝河滨水空间改造串接沿岸5处特色地段更新,带动酒仙桥将台片区重焕活力。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北京注重街巷环境和风貌的提升,让城市更具颜值,展现独特魅力。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在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础上,本市加速打造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环路景观花廊超过300公里,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九成,累计建设口袋公园600余个。
“面子”提升了,“里子”也要夯实。“十四五”以来,本市持续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其中,累计更新改造老化地下管线5366公里,已敷设各压力级别燃气管道约3.38万公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718项。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