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局规划计划

在2018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的报告

来源: 研究室
发布日期: 2018-04-08 11:45
【字体:打印

  疏解功能谋发展 聚焦创新促提升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启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在2018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的报告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伯旭

  (2018年2月1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会议的任务是:总结2017年以及五年来全市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分析把握新形势新要求,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动员全系统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启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征程。一会儿,阴和俊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落实。下面,我代表市经济信息化委报告工作。

  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抓好“两贯彻一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集中攻坚抓疏解、精准施策谋发展,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初步统计,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9%,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和12.1%,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工业劳动生产率达40.8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一)产业疏解退出取得阶段性成果。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修订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化学原料药生产环节全部退出。加快集中有序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1家,完成全年任务的130%。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实现阶段性目标。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64家。圆满完成东方化工厂拆除工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减少4.5万人,降至96.4万人,首次回落到百万人以内。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向纵深推进。配合开展雄安新区产业准入目录和负面清单等政策研究,协助开展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城建重工专用车等重点项目正式投产。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万生药业等4家企业竣工试生产。启动建设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意向签约北京企业40余家,其中开工建设8家。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速。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布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应用感知体验中心和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建成启用,环京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带初具规模。京津冀三地信用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多领域协同全面提升。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工作稳步推进。

      (三)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深入落实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办法、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等配套政策,开展“一区”产业布局研究。新成立石墨烯等7家产业创新中心,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4家。支持成立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在全国率先发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规范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京东方等8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发布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两化融合指数提高5.1个百分点。启动实施“智造100”工程,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超过总数三分之一。百度、360等互联网企业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布局,32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数量居全国之首。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地合作,光启超材料研究院等项目落户未来科学城。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公开遴选中小基金母基金管理机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四)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与市科委共同牵头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市统计局印发了高精尖产业分类标准,市财政局、规土委、人社局等出台了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财政、土地、人才等一揽子政策,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等文件,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利用产业资金和高精尖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产业资金支持项目48个,涉及总投资530亿元,高精尖基金完成投资决策项目28个,新设立子基金8支,带动10倍以上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燕东8英寸集成电路工艺线、奔驰纯电动乘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编制印发“三品”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北汽福田、同方威视等企业在海外建设工厂和研发中心。抓好以会促产,成功举办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第21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首届中国网络安全产业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高精尖资源要素在京集聚发展。

      (五)“智慧北京”建设示范引领。组建城市副中心信息化工程推进工作专班,有序推进行政办公区综合运管、物联网、综合办公等平台建设,保障副中心入驻单位信息化需求,推动各单位信息化系统迁移入云。加快数据共享开放,出台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市首张窄带物联网正式商用,百兆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50%,4G用户占比超过73%。推动各领域公共服务与“北京通”深度对接,正式上线“北京通”APP,新增发放“北京通”卡1030万张,累计发卡2297万张。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印发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加快推进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深度应用,联合惩戒的威慑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无线电、应急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六)“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精简职权事项,取消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核准事项中的环评等前置条件。清理审批相关中介服务事项和涉及企业群众办事的各类证明,动态更新权力清单,大幅压减核准事项,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26项。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软件企业减免所得税37.57亿元。聚焦345家重点企业,组织“走基层、下企业、强服务”活动,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200余项。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市区两级执法工作均取得新突破。践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积极落实民爆、军工领域相关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域安全生产指导,全系统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17年的成绩既是大家一年来努力工作的结果,更是过去五年不懈奋斗的集中体现。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疏解功能谋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五年,我们顺势而为,科学谋划,形成了全市经济和信息化转型发展的新战略。结合新要求,找准工作定位,调整工作重心,聚焦抓好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标准创制和平台创建,实现战略转型。制定发布《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系列政策文件,出台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全面清晰回答了北京发展什么产业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向社会释放了北京要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得到了各界空前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制定疏解退出的2个“负面清单”目录和推动发展的2个“鼓励清单”目录,正式印发经济和信息化各领域“十三五”规划,基本完成新时期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了紧扣中心、适度超前,多层次、多维度、全覆盖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这五年,我们主动担当,攻坚克难,打赢了产业疏解退出的新战役。科学把握“舍”与“得”的关系,把疏解作为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一般制造业疏解退出、“散乱污”企业以及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清理整治。五年来,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992家,初步测算,腾退土地约11平方公里,减少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约1.5万吨。2016年以来,牵头完成10671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累计压缩水泥产能约500万吨,压减工业燃煤约400万吨,基本实现工业无燃煤,超额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任务目标。

      这五年,我们携手津冀,整体推进,构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以共建园区为重点,强化协同创新,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整体升级。建立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协助编制了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规划,集中打造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推动实施了生物医药和保健品产业异地监管等机制创新。海淀、丰台等区积极行动,与秦皇岛、保定等地共同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园。首钢、北汽、金隅等企业主动在津冀布局,充分发挥了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产业协同从蓝图走向了现实。

      这五年,我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创了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把打造高精尖产业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动成立市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建设专项办公室、市制造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等统筹工作机构,建立了全市工业和科研用地项目供地联审等工作机制,设立了高精尖产业基金等各类基金,全方位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创建了国家首批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10个市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在工信部立项数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深入实施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小企业发展全国领先。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实现在世界上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芯片技术实现突破,02国家重大专项光刻机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研制成功,中芯北方12英寸生产线月产能达到2.8万片,京东方大尺寸面板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义翘神州建成全球领先重组蛋白库。多项创新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化融合发展,高精尖产业逐渐成为发展新动能。

      这五年,我们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实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突破。立足破解“大城市病”、提升市民获得感、提高政府效率,深入实施智慧北京行动纲要、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成覆盖交通、人口、安全、环保、信用等各领域的全市统一信息化平台,建设了六里桥政务云,实施智能交通、大气污染监测、不动产登记等一批重大应用项目,加快了全市各类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数据整合汇聚,推出了“北京通”“法人一证通”等一系列便民惠企服务举措。完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完成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提高3倍,累计在超过1000个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高标准完成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规划和行政办公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加快推进行政办公区智慧应用工程。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亚太区领军智慧城市,首都之窗连续十一年在政府网站绩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城市信用状况位列全国之首,海淀区成为全国信用试点示范城区。

      这五年,我们从严从实,改革创新,取得了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的新成就。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严明党的各项纪律,筑牢拒腐防变思想根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着力强化正风肃纪。加强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聚焦中心工作,加强政策解读、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围绕新形势新任务,主动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能,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培训教育,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系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工信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兄弟委办局大力支持与帮助的结果,更是各区政府、开发区及广大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经济信息化委,对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产业疏解与高精尖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谋划利用腾退空间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步伐亟需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仍需加大。存量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还要继续加快。三大科学城与各区之间的对接转化和利益共享等机制还有待健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北京产业创新发展还不够,精准施策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开放共享亟需突破,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民生水平仍需努力。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刚刚召开的我市“两会”提出了抓好“三件大事”,打赢“三大攻坚战”的艰巨任务。总的来看,北京正经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加速进入“疏解”与“提升”、“减量”与“提质”并重的新阶段。北京不仅要发展,而且要高质量的发展,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依靠创新发展,适应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模式创新、水平提升。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依靠信息化手段,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变革的挑战,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获得感。我们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抓好工作统筹,着力强化聚焦发展,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加快疏解功能谋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坚定不移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改造提升存量产业,坚定不移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好新型智慧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新水平。

      今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全力推动产业疏解实现新突破,高精尖产业实现大发展,信息化建设实现大提升。

      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左右。质量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5%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左右,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北京通”应用实现新突破,数据共享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8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疏解整治与提升,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攻坚克难、持续突破,加快产业疏解退出,同时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提升任务,在京津冀范围内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加快产业疏解退出步伐。修订出台新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格执行新修订的淘汰退出目录,确保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工业行业和生产工艺按期退出。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500家。会同市环保局,指导各区坚决依法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分类处置,重点对污染较重的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清理整治,实现“动态摸排、动态清零”。按照属地为主、层层落实的原则,加快推进清理整治镇村产业小区和工业大院。加强疏解整治与提升工作统筹推进,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腾退土地再利用政策和操作办法,坚持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并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区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方案,深入抓好落实。

      健全协同发展政策机制。配合制定实施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落实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加强三地产业政策衔接。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统筹和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产业转移项目精准对接、统计监测和跟踪服务。聚焦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和自由流动。总结前期经验,制定总体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工程。推动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实现产能合理布局。全面推进北京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与河北、天津开展信用服务、中小企业等各领域合作,带动津冀重点区域实现产城融合。

      加强产业园区共建。支持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服务北京企业参与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高端项目向城市副中心转移布局,推动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继续支持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首钢京唐二期、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步伐。推动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北京·深州家具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对接合作,推动京津合作示范区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促进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联动发展。认真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南水北调沿线及河北张承保地区的产业扶贫,推进京蒙、京沈、京赣产业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二)落实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对标国际一流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抓好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加强统筹推进、集中布局,支持高精尖项目加快落地、高精尖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全市产业统筹集中发展。探索建立全市产业项目落地统筹机制,加强对各区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跟踪评价。推动全市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重点园区向主导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指导各区明确主导产业,精选1-2个重点产业领域精耕细作、精准施策,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通州、海淀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支持大兴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支持顺义打造航空发动机创新基地,支持海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支持房山建设医工交叉科技园,支持平谷建设中华老字号食品产业园,支持西城建设信用产业园等,打造一批新型产业基地。

      落实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细化工作方案和责任分工,建立完善项目库和任务清单,积极引进一批高精尖新项目,加快推进中芯北方14-28纳米产线、新一代细胞免疫治疗等重点项目建设。会同市统计局、规土委、工商局等部门,科学设立单位产出效益、产业人口密度、研发投入强度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产业指导标准,完善工业和科研用地项目供地联审工作规则,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出台实施新兴行业登记指导目录,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顺利注册。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壮大。抓住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建设和2022年冬奥会残奥会的历史契机,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市场,发展相关高精尖产业。继续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国际软件产业博览会,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和高精尖企业在京集聚。

      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深化产融合作,与市科委、金融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实施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市融资、产业投资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利用好全市科技创新基金,深化高精尖产业基金建设,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再设立一批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各区利用好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用地、用房、人才服务等政策,抓住允许产业园区安排不超过建筑规模15%的配套功能、推行入园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重大利好,落实降低成本和企业减负措施,营造有利于高精尖企业落地发展的营商环境。同时,利用好促进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平稳发展奖励资金,专款支持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骨干龙头企业坚定在京发展信心,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提质增效。各区要细化出台配套措施,形成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深化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深化质量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优化提升。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意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深入落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市区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贯标100”“双创100”“协同100”和“新供给100”行动方案,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工业技术软件化。

      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地合作。抓住央企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契机,促进“军转民”产业落地,探索“民参军”发展路径,推动在京央企、军企参与高精尖产业发展。深化央地在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推动实施两机重大专项、深海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促进中核、国电等企业在京发展新项目,支持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军工集团和在京央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链集聚发展模式。

      加快存量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工业大数据平台,全面梳理分析现有存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服务。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一批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建设10家绿色工厂、2-3家绿色园区,2-3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北京智能制造发展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智造100工程”,实施20个左右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打造10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装备供应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持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民生产品供给,振兴老字号品牌,研究构建首都食品产业的基础性保障体系,推动工艺美术产业跨界跨域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国际时装周等时尚品牌。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落实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为主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推动形成“创新载体多、创新要素全、创新环境好、成果转化快”的全面创新发展格局。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深入落实“一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项目(任务)管理办法,确保完成年度17项重大项目和16项重大任务。深化研究“一区”产业布局规划,支持亦庄开发区、顺义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支持亦庄开发区优化提升和扩大发展,统筹大兴区、通州区等空间资源,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抓好中航智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造高精尖产业发展主阵地。

      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强城-区对接,探索建立创新型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发现、跟踪机制,建立健全各区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和利益共享机制。会同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建设市级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实施好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办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北京生物医疗前沿科技园、北京航材院中试基地、北京光学系统公司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抓好市场导入和产业化环节。支持各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制定导向明确的鼓励政策,抓好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和配套服务能力建设。

      大力抓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发挥本市中小资金和中小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对创新融资、基金机构、中小服务机构等支持,拓展中小资金的支持领域,创新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综合能力,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不断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抓好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设计中心三大创新载体建设,修订出台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力争新创建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左右市级产业创新中心,50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设计中心和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机构落地建设,支持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发展。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创制,推动建立轨道交通测试标准、智能车联技术标准,填补行业标准空白。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优化知识产权创制运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组建专利联盟及专利池。鼓励支持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

      (五)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惠民服务。

      着眼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惠民服务能力,推动城市管理精治、共治、法治。

      加快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着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各项信息化设施、智慧城市工程项目落地,建设好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办公门户和物联网平台等重点应用工程。指导首批搬迁单位的信息化搬迁工作,保障各部门顺利搬迁入住。完善市级政务云总体布局,加快通州政务云建设,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各搬迁单位信息系统要统一迁移或备份到市级政务云平台,逐步形成以通州为主、六里桥为辅的保障格局。推进政务云技术规范建设,促进云服务的标准化。

      加快推动以信息化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好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社会数据的汇聚,大力推动系统整合和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组织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建立集大数据汇聚、管理、应用和评估“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构建政府机构、社会企业、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相互合作的大数据生态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大数据平台,为大数据管理和共享开放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的贯通和融合。配合相关部门,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法律、行政等配套手段,加快推进智能停车管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京津冀应急资源共享和灾害风险统一防控、城市网格化管理等创新应用,有力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信息惠民服务。加快“北京通”服务体系建设,升级上线“北京通”APP2.0版,推动与医疗、民政等服务深度对接,年内新增发放多功能卡200万张,将“北京通”打造成为全市民生政务服务的窗口。加快网络提速降费,推动5G试点工作,继续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实施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对工商专网和地税专网的整合,不断完善面向智能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统一认证覆盖范围,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对接网上服务大厅,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办理。搭建统一非税支付平台,配合市财政局,支撑市属高校住宿费学费在线统一缴费,支撑行业主管部门推进票据电子化,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增强民众获得感。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印发实施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三年重点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完善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推进与重点行业和领域业务系统的对接。试点开展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工作,在交通、职业信用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信用体系延伸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以信用修复为抓手,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个人信用评分工作,推进14类重点人群诚信领域的社会化应用。研究制定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信用品牌服务机构,促进信用产业发展。

      做好网络安全、无线电监管和服务保障。推进建立信息安全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通报,加强副中心信息化规划建设、政务云、大数据、工控系统等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服务和技术支撑。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全市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和网站不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提前筹划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无线电技术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无线电管理、应急通信和信息安全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六)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强化作风、提高本领,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压紧压实党建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党内监督。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持不懈改进作风,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强工作统筹。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节奏和要求,站在全局谋划工作,在产业疏解、高精尖产业发展、数据共享开放等关键领域加大统筹力度,积极出政策、制标准、搭平台、优服务。调动各区、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高精尖产业发展,对基层存在的瓶颈问题,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主动担责,加强政策研究、跟踪服务和推动落实。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组织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大政策、社会热点的新闻宣传工作。

      增强工作本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强化质量意识,建立质量导向的工作机制,切实把高质量要求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善于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管理创新。提高专业能力,培育专业精神,举办好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进一步统一和提升全系统领导干部抓发展、促发展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弘扬工匠精神,组织开展第十八届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壮大高精尖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提高开放能力,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关注世界发展前沿,学习借鉴国际大都市和发达省市经验做法,掌握产业发展特点和演进规律,提高制定政策、宣贯政策和精准施策的本领。

      推进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市区协同、标准规范的核准备案管理体系,打造新型信息化政府服务体系,形成信息共享、部门协同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按照“立、改、废”并重,“近、中、远”相结合的思路,推进本市信用立法,推动信息化促进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产业疏解退出等工作的法律风险研判和防范,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运行。深入做好法治宣传,加强行政执法。完善制度程序,强化重大决策制定、规范性文件出台的源头管理。对已经发的文件、立的项目、授的牌子,加强后续管理服务,切实发挥作用。

      抓好安全稳定。保持战略定力,绷紧安全发展这根弦,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工作节奏,做到既快又稳。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一岗双责”工作体系,落实民爆、军工领域相关安全监管职责,以及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域安全生产指导职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安全稳定。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各单位一定要加强隐患排查和应急值守,确保万无一失。

      同志们,新时代蓝图已绘就,新征程奋进正当时。我们一定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加快谱写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新篇章,为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更大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