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视频访谈

市民对话一把手|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伯旭:推动产业调整升级,打造未来北京智慧生活

来源: 新闻宣传处
发布日期: 2018-01-25 17:25
【字体:打印

   

      随着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北京进入2018年两会时间。1月23日20:00,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走进两会“市民对话一把手”直播间,介绍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打造智慧城市的最新情况,回答了市民关心的问题。

   

      Q1:一句话介绍经信委。

      张伯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能是推动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信息化发展,实现产业惠民、信息惠民。

      Q2: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经济转型升级,企业面貌发生的变化?

      张伯旭: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升,特别是产业质量和企业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2017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很快,特别是能耗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各方面创新、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利润都大幅增长。

      Q3:未来北京产业发展聚焦的方向?

      张伯旭: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发布了一批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这就是聚焦,让大家知道北京希望在哪些方面,鼓励在哪些方面发展。同时,这也是北京有条件、有发展优势的产业,为北京产业发展起了一个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的作用。

      Q4:减量发展与发展高精尖有冲突吗?

      张伯旭:总规中提出减量发展,为北京今后发展第一指明了方向,第二提了一些约束性条件。我们的产业现在正在加速调整,一方面做减法,减重、减负、减量;另外一方面是发展新的好的高精尖的产业。资源有限,要腾出一些资源发展更好的产业,落实中央要求,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从土地利用来说,到2020年通过产业调整腾退的土地除了用于高精尖产业发展,我们还能节省28平方公里;在用水方面,我们基本上不增加新水用量,增加的大约400多万吨水将主要依靠再生水来解决;在排放方面,我们也是做减量,不但不增加,还会减少25000吨的排放量。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还要靠提高质量和效益保证工业发展贡献度不断增加。

      Q5: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譬如机器人,能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做什么?

      张伯旭:机器人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和使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趋势。譬如,生活中很多家庭有扫地机器人、做饭机器人,还有的可以帮助医生护士做一些助理性的工作。

      工业领域那就更多了,无人生产线已经出现了,今后机器人还会更多的应用在互联网制造中,有人下了订单之后,机器自动按订单组织生产过程和相关工艺,整个全流程都由机器人完成,这也不会太远了。

      Q6:来自市人大代表王小兰的关注:高新技术的领先能否带来智慧城市建设更新的突破?

      张伯旭:我们正在努力做工作。北京建设世界级的智慧城市已经列入日程,为北京的整体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在通州副中心做试点,将来的智慧化城市人们会有一些现在想象不到的便利,很多方面都会颠覆现在的一些生活方式或者是工作方式。比如在交通方面,要采用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解决拥堵、停车等问题,在乘车方面也采取一系列的新的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更加便利。王小兰代表提到的刷脸、手机刷卡上车等问题,也已做好技术准备,剩下就是如何推广开。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广“北京通”卡,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用这张卡片可以实现购物、交通、金融服务,甚至可以集成单位的门禁、食堂卡等功能。有的人说用卡不方便,我们就通过“北京通”虚拟卡,用12位编码对应身份证号,在进行一次性身份识别之后,把它的功能集成到手机里,进行购物、商务、看病和各种个人支付等。

      我们还推出了“北京通”手机APP。过去政府给市民提供的服务,比如查询公积金、小客车摇号等,每次都要输入身份证号、密码,比较繁琐,用“北京通”APP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需一次实名认证,每次打开应用就能自动识别,然后把你想要的信息推送过来。而且我们会使它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也是北京的创造。

      技术上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接下来就是如何做成一个系统。首先要确保安全,保护隐私,要做到可靠、可信,这样经过一系列实践验证之后我们就可以大面积推广。

      Q7:未来还会有哪些新技术,改变智慧城市的生活?

      张伯旭:我们将打造智慧城市的城市物联网,把所有可移动的、可应用的、可交互的信息进行采集,用大数据的方式储存在城市大数据平台,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城市大脑”。城市大数据平台首先把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汇聚,实现共享。下一步就是把社会各单位、机构、商业部门的信息进一步进行汇聚、交换和共享。大家通过应用来进一步丰富、完善数据平台,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的话,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通过数据汇聚,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再经过数据挖掘、分析、整理和优化,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辅助决策,同时市民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

      比如解决交通拥堵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抓出规律性的信息,提前预告,通过这个警示信息推送到个人的信息终端,就可以及时避开堵点,合理配置交通运力和流量,有效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比如解决停车难题方面,如果提前预知车位情况,就可能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避免问题。

      事实上这些都是简单的应用,今后发展趋势是每一个人既是技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还是信息的受益者。我们通过算法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个城市的运行水平,把信息及时推送给需要知道的人,让大家能更合理、更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活动,整个城市运行也将变得更加有序、高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